睡前故事网

李时珍的简介和资料

sqgs2022

  在如今中国,无人不知“药圣”李时珍,无人不识他的著作《本草纲目》。

  可对于他的人生,对于《本草纲目》背后的故事,知之者却寥寥无几。

  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曾还原了李时珍让人钦佩的一生。

  凭着“心如磐石硬,身似逆流船”的意志,李时珍走四方、尝百药,耗时了近三十年,才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190余万字的巨著鸿篇。

  可他至死也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李时珍

  《悟空传》中曾有这么一句:“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得到了多少,而是你给这方天地留下了什么。

  李时珍不仅给世人,留下了一部属于中国的经典典籍,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世精彩。

  见自己,要诚实,明心见性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春县。

  传说那一日,李父在雨湖打渔,心想可以多打几尾鱼,好给怀孕的妻子补补身体,可结果却打上一块大石头。

  李父看着眼前的石头,止不住地叹气,觉得自己被它捉弄。

  可石头却突然说话:“石头石头大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

  原来这石头正是雨湖神,李父闻言急忙回家,正看到孩子呱呱坠地,于是便他起名叫“石珍”,后改名叫“时珍”。

  李家乃是杏林传家,李时珍的祖父,便是蕲春县的郎中,而他父亲更入过太医院,做过吏目。

  但至李时珍这辈,李父却不想让他学医。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李父看惯了官场的捧高踩低,明白了朝堂之上的官阶等级,医学始终算是杂学,想要出人头地,还是要依靠四书五经。

  李时珍很听话,从小他便只读圣贤书,四书五经更是倒背如流,14岁时便已高中秀才。

  然而17岁那年,他赴武昌参加乡试,不第,而后两次也相继落榜。

  李时珍虽未气馁,可却染上了一种极为难治的肺病,几经波折,才保住了一条性命。

  大病初愈的他,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

  他找到了父亲,说:“我不考了,我想学医。”

  李父本想再劝一下李时珍,可看着他消瘦的身体和坚毅的目光,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意。

  “他所经历的这次痛苦与折磨,不想再让别人承受”。

  也许,这就是李时珍最初行医的动机。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只要能“济世利天下”,学儒和学医,又有何区别。

  其实,人这辈子,若能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便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很多人忙碌终生,总是不明所以,或为名累,或为利苦,或为权争,或为情困,惶惶不能终日,越活越迷茫。

  人想要过得通透,首先便要先学着“见自己”,当一个人了解到自己心之所在时,便会有一种哪怕身处困境之下,也能脱颖而出的力量。

  木心说:“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

  当你看透自己,活在当下时,便能无惧世俗观念,无畏人生成败,“一蓑烟雨任凭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晓天地,懂谦卑,历事练心

  随着李时珍名声越来越大,王孙贵族们也渐渐注意到了他。

  嘉靖三十年,李时珍迎来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

  因治好了富顺王儿子的病,李时珍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看重,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并兼管楚王府良医所事务。

  若常人遇到此等好事,定会毫不犹豫答应。

  可李时珍却辗转反侧,十分为难。

  一方面因为李时珍为穷人看病收费很少,家中已入不敷出,王府工作正解燃眉之急,再加上王府医书和药材资源无数,让他十分向往这个工作;

  可另一方面,若入得王府便无法再为百姓看病治疗,也就偏离了他学医的本心。

  楚王看出了李时珍的为难,于是同意李时珍可以在民间坐诊,继续为百姓治病。

  在楚王府时期,李时珍名声更盛,被世人誉为“神医”,而这样的名声,也逐渐传到了嘉靖帝的耳旁。

  于是,嘉靖帝一纸诏书,将李时珍从武昌调往至京城太医院。

  俗话说,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李时珍能与父亲一样,步入太医院,说不欢喜那是假的。

  他在给嘉靖帝和达官贵人们看病的同时,还不停地阅读太医院所收藏的大量医书。

  不仅如此,他还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有所阅览,这些书籍让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学识。

  可在学习过程中,李时珍发现了现有医书中,存在着大量的漏洞。

  在《日华本草》一书中,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

  而很多医生,也经常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种药。

  这是因为,药物学总结性的著作,只有14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

  这让他心中有了一个念想,要在有生之年,撰写一部医药学书籍,让后世子孙不再被草药所误,庸医所骗。

  所谓,逢人观情,历事炼心。

  有时候一个人的强,可能只是坐井观天,唯有见识到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的知识,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世界的真实。

  读书历练的意义,便是在于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增长自己的见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知道天之高,地之厚,常怀谦卑之心,方知人生的壮阔,方知内心的选择,继而知行合一,继而活得明白。

  为众生,明慈悲,天下在怀

  身在太医院的李时珍,渐渐发现,嘉靖帝并没有生病,而是为了长生不老,四处寻觅所谓的“神医”。

  而这些成为太医的“神医”,也并不太关注医药和疾病,而是四处收集长生偏方,以迎合嘉靖皇帝修道成仙的想法。

  李时珍劝诫过他,可嘉靖帝依旧以水银炼丹,以硫磺为引,乐此不疲。

  李时珍不愿溜须拍马,也不愿人云亦云,于是只能辞官回乡,继续做民间医生。

  这一年,他35岁,虽然未至不惑之年,可他却将世间看得通透分明。

  他见过贫民,也看过天子,到过寒酸茅舍,也在过金銮大殿。

  世间富贵,他经历过;人间疾苦,他也承受过。

  这一次他重回民间,就是想为众生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李时珍决定写一本书,写一本囊括所有植物药材以及正确用法的书。

  为了写这本书,他默默收拾行囊,开始远行,足迹踏遍了全国十三省,或名山大川,或悬崖峭壁,或荆棘丛生之地,或人迹罕至之处,凡是有药材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迹。

  他为了弄清药物的疗效,采访过四方百姓,也效仿过神农尝百草,甚至几次中毒,九死一生。

  因为撰写书籍,李时珍从一个名医变成了一个“半疯之人”,居无定所,风餐露宿。

  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财富,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只为让百姓以后医病开药时,有方可依,有章可循。

  从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历时26年,李时珍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等十三个省,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参阅了近千本书籍,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

  然而,李时珍却在万历二十一年去世,也没有等到此书的出版。

  直到他去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正式印刷发行。

  很快书便传至整个中国,甚至传入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一带,而后又传入欧洲、北美,并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权威书籍。

  《明朝那些事儿》里,当年明月曾用“永垂不朽”这四个字,赞美过两个人,一个是王阳明,还有一个便是李时珍。

  作为医者,他以一己之力挽救无数人生命,并怀着谦卑的心传知识以天下。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一个真正的医者,哪怕自己已离去,也要用自己的经历与学识,去拯救更多的人。

  人这一辈子,有太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年少为志,长大为名,老了后看透一切,或顺应天意,或逆运而行。

  而在明朝那个时代,李时珍是如此渺小,既没有严嵩的老奸巨猾,也没有海瑞的直言不讳,更没有张居正的深谋远虑。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医生,他放弃了荣华富贵,放弃了家人团圆,经历困苦三十年,只为著书救人,只为百姓苍生。

  电影《一代宗师》中说过:“人的一生有三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在成长中见自己,于彷徨中,不迷失;

  在历练中见众生,于繁华中,不堕落;

  在平凡中见天地,于困苦中,不慌张。

  历经世间千回百转,尝尽岁月苦辣酸甜,方能知晓是非,知晓人生。

  半生医人人未冷,一部药书救万民。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奋不顾身,在黑暗中点燃火把的人;也有不畏生死,在平凡中书写传奇的人。

  这样的人,值得所有人仰望,也值得所有人尊敬、学习。

标签: 李时珍 药圣 本草纲目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