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网

李白简介及人生经历(李白简史15岁就开始混社会)

sqgs2022

  大唐天宝元年(742年),赋闲在家许久的诗人李白接到了唐玄宗“入宫觐见”的诏令,十数年的夙愿终于圆满,已经42岁的李白狂喜之余写下了诗作《南陵别儿童入京》,其中尤以最末尾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最为人所知。

  后世很多人都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话作为自己身处人生低谷时的振奋之语。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李白其实并没有那么豁达乐观,他绝大多数的人生岁月也远没有大家想像得那样潇洒随性,自由不羁。

  在写《南陵别儿童入京》之前,李白是个无缘科举,屡遭排挤,十数年光阴白白蹉跎的落魄中年,饱受妻子日日讥讽的他因为一事无成,甚至连辩解的资格都没有。这也就是为什么李白会在诗中留下那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的原因。李白坚信自己会是大唐的朱买臣,位列庙堂,拜将封侯只是时间的问题。

李白

  而在写《南陵别儿童入京》之后,李白虽然如愿以偿进入长安,甚至获得了唐玄宗降辇相迎,亲手调羹的高级别待遇,但他并没有等来施展拳脚的机会,而是像金丝雀般被关入笼中,紧接着又被赐金放还,从此再未能入庙堂半步。

  盛唐对李白充满残忍,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剥夺了李白的科举资格;但李白却始终对盛唐满怀赤忱,他一生失意却尽力豁达,执剑畅游九州之地,醉酒口吐锦绣华章,用一人之力璀璨了整个盛唐。

  武周长安元年(701年),帝国的命运正被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女性帝王掌控。此时虽然国无外患,但随着武则天步入暮年,帝国内部的各方势力都开始蠢蠢欲动,“回归正朔”的思潮在朝野之间涌动。

  而同样是在这一年里,一个身世不详的孩子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的青莲诗仙李白。长大后的李白虽然没能像传统儒生一样实现经世致用的终极梦想,却另辟蹊径地打开了唐诗的新纪元,更成为空前绝后的诗家绝唱。

  关于李白的身世一直是个谜,即便是作为正史《新唐书》、《旧唐书》,或者是诸如《唐才子传》等史册典籍,对于李白的家世都各有各的说法,如有说李白是李唐宗室子弟,只不过祖上因罪被放逐西域;也有人说李白是商贾之子等等。就连李白本人似乎也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以至于到今天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不过,从后世人的角度来看,没有科举资格并不影响李白的伟大,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李白无缘科举,才让其得以在江湖庙堂之间畅意来去,也才让其写出了这么多不朽的诗文。

  十五岁以前的李白基本还能按照一个正常唐朝少年的人生进程来成长,虽然无法科举,但李白仍然博览群书,在十五岁时就已经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让当时不少名流为之点赞。

  因为无缘科举,所以李白如果想要入仕为官的话,只能走名人推荐这一条路。毕竟即使有千万条理由不准李白考功名,但只要能得到一位大人物的推崇备至,功名利禄自然唾手可得,所以从开元三年(715年)起,十五岁的李白开始了解决编制的拜谒权贵之路。

  不要怀疑十五岁的李白怎么敢一个人说走就走,如果你与李白同时代的话,一定不会问这么愚蠢的问题。因为如果和绿林强盗狭路相逢的话,该怕的不是十五岁的李白,而是那群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绿林强盗们。

  因为和一般年轻人佩剑纯粹为耍帅不一样的是,李白真的会剑术,而且是个剑术大师。

  李白的死忠粉——诗人魏颢曾在作品《李翰林集》序文中以“少任侠,手刃数人”这七个字,坐实了偶像曾是热血少年的事实;就连李白自己也曾在给朋友的诗作《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提起当年曾一人单挑一群地头蛇团体的旧事,仔细想想如果李白没两把刷子,又怎么敢跟当地的小混混起争执呢?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而隔着千载悠悠岁月,透过史书中“少任侠”、“喜击剑”等字眼,一位右手执剑左手提酒,悠然行走在江湖之间,绣口一吐尽是刷屏爆文的少年郎形象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呼之欲出。

  从开元三年(715年)到开元六年(718年)间,李白几乎游遍川蜀。而等到十八岁以后,终于是成年人的李白也早已按捺不住想要仗剑走天涯的驴友心,进入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人生新阶段。

  如果有幸看到李白朋友圈的话,你一定会嫉妒到炸毛,毕竟十八岁以后都在外面浪的李白过着多少人要而不得的生活。

  从川渝到扬州,从汝州到安陆,在那个出行全靠走的年代里,李白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跨过了相当于现在五个行政区域的地方(四川省、重庆市、江苏省、河南省和湖北省),一路载诗载酒,也结交了不少当时文坛的大人物们。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李白与孟浩然的相遇。在襄阳初相逢时的李白还只是小有名气的新秀,而彼时归隐的孟浩然已然是家喻户晓的诗坛大V,一见如故的两人很快就结为了莫逆之交。

  一次相逢衷肠还未诉尽,两年后这二人又在江夏黄鹤楼相会,成就一段诗坛佳话。还记得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吗?那正是李白和孟浩然第二次分别时所作,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道尽了李白对老大哥孟浩然的恋恋不舍。

  其实读完关于李白的相关记载后,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与其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主要是为了求取功名,不如说他是为了玩儿。毕竟这位仁兄在十余年时间里,和权贵交往的记录太少,几乎都在到处游山玩水,好生快活。

  直到开元十八年(730年),大抵是有了妻儿的牵绊,三十而立的李白才开始认真地向权贵名流毛遂自荐,以期获得赏识,从此惬意越来越少,坎坷越来越多。

  李白不是没努力过,他在滞留安陆期间不止一次地向当地长官举荐自己,更是写下《上安州裴长史书》这样充满了委屈和谦卑的自白书,但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开元十八年(730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五年时间里,史书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匆匆茫茫,四处结交以求入仕的李白,没有豁达随性,有的只是蹉跎和迷惘。

  李白并不是没有路子,他找到了当时的士林领袖张说,找到了唐玄宗的御妹玉真公主,甚至还先后给唐玄宗献上了《明堂赋》和《大猎赋》这两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但无论李白做出多大努力,他的仕途还是跟死水一般掀不起半点涟漪。

  在评价李白的时候,我用到了“尽力豁达”这四个字,因为仔细翻阅李白的人生履历,我们就会发现他并非没心没肺的乐天派,他会沮丧到极点,也会失望到想要就此堕落,更会想要直接“躺平”就此归隐。

  所以,在全无希望的五年时间里,我们看到李白潦倒于长安城内,与市井无赖们饮酒作乐,并不止一次地想和好友丹丘生一样归隐山林,余生以修仙炼道为趣。

  但于仕途未有寸进的五年时间里,李白的名气却随着他那一篇篇锦绣华章而广为人知,终于得终于,在跌跌撞撞中坚持的李白等到了他久违的高光时刻。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潦倒的李白在常去的酒肆中遇到了人生的贵人——贺知章,好酒的贺知章与豪饮的李白一见如故,两人于觥筹交错间迅速提升了“革命友情”。

  酒足饭饱之际,李白拿出了自己的诗作请贺知章品鉴,酒至半酣的贺知章在读完《蜀道难》和《乌栖曲》后心中大为惊奇,李白超凡出尘的行文和瑰丽绝妙的想象力让诗坛老大哥贺知章惊呼了一句:“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喜提“谪仙人”称号的李白等到了胜利的曙光,他的才名也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先后背书下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同样是文学爱好者的唐玄宗对李白诗文爱不释手,于是一纸诏书解决了李白花了几十年都没能解决的编制问题。

  去长安的那一天,李白一定对仕途充满了期待,他渴望在这样一个绚烂到极致的帝国里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位列中枢成为匡扶社稷的宰相,还是策马沙场成为保境安民的将军,自信爆棚的李白觉得自己似乎都游刃有余,那一刻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一条花团锦簇的仕途之路近在眼前了。

  对,我用的是“似乎”和“仿佛”。

  我想唐玄宗一定也认为李白是千古难遇的奇才,不然他也不会“降辇相迎”,更不会“亲手调羹”。

  但从他让李白“侍奉翰林”,每到宴饮必召李白赋诗为乐的做法来看,唐玄宗心里的李白只是个纯粹用以“丰富精神文明生活”的文士而已,没有匡扶社稷的宰相之资,更没有驰骋沙场的将帅之才。

  而“不争气”的李白也用实际行动在证明自己是“诗家天才”的同时,也是一个“政治蠢材”。

  侍奉翰林期间,奢靡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宴饮不断,而置身繁华梦里的李白也基本处于宿醉未醒还复醉的状态。

  但就是这样一个稀里糊涂,走路基本靠侍卫架着走的李白,却作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千古佳句,而那个活在千百年前的杨玉环,也因为这一句诗而为后人留下了更多无尽缱绻的想像。

  李白是幸运的,毕竟他生在大唐,即便御前失仪也不会掉脑袋;但他也是不幸的,因为他的仕途,也被他的狂放不羁彻底断送。

  狂醉之下的李白让杨贵妃研墨,让高力士脱靴,这一系列自杀式的操作让满朝奸佞抓住了机会,无数的诋毁和谩骂铺天盖地而来,瞬间淹没了李白。

  而与此同时,向来恃才自傲的李白也早已厌倦了以文媚主的生活,得不到施展才华机会的他提出了“放弃编制,重返江湖”的辞呈,唐玄宗也顺理成章给了李白体面的离开——赐金放还。

  这场曾在多少人看来的泼天富贵居然如此草草收场,李白虽然没有得到想要的仕途经济,但他却也成为了现象级的国民诗人。世界很大,李白没去过的地方很多,没见过的人也很多,但不知道李白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行至洛阳,遇到了同样失意的诗人杜甫,也无意中完成了大唐诗坛上最值得被铭记的一场相逢。这是李杜的第一次相逢,也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交融。

  于李白而言,杜甫是他的一位朋友;但于杜甫而言,李白却成了他的一生知己。两年见了三次面,江湖同游,寻仙问道的逍遥岁月让杜甫事隔经年也念念不忘,他写下了很多想李白的诗文。包括但不限于《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二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但“高冷”的李白基本没给任何回应。

  因为李白很忙,他的朋友有很多,每到一处他都会呼朋引伴,然后在酩酊大醉中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文。

  他游川蜀,写下奇崛回转的《蜀道难》,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让多少人为之胆寒;他游桃花潭,写下真挚热情的《赠汪伦》,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后世人为友情干杯;他游齐州,写下侠气纵横的《侠客行》,一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勾起无数人的侠义情结……

  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这十年间的李白仿佛于史书中神隐,史书上也只留下了他趁着皎然月光,与好友崔宗之自采石矶出发去金陵的记载。

  身着皇帝所赐锦衣的李白坐在扁舟里显得格格不入,而他本人却像是物我两忘般,沉浸在如斯月色里难以自拔……

  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新唐书》

  如果李白的故事到此为止,从此他淡出江湖,以山林为乐,像他的偶像孟浩然一样归隐,那么这位大诗人的人生倒也还算圆满。

  但历史的滚滚长河里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就像如果唐玄宗当初听了张九龄的建议,杀掉安禄山的话,也许安史之乱就不会爆发了。大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天子出逃,九州沦陷,盛唐梦碎。

  战争爆发以后,李白举家南逃,辗转多地,直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57岁的他才在颇受赏识的永王帐下安顿下来,乱世之下能得一份安稳实在是难能可贵,但李白不知道的是,这份工作却给他带来了牢狱之灾。

  永王叛乱事件是安史之乱中的一个插曲,虽然若干年后被昭雪为冤假错案,但那对于曾在永王帐下效力,被牵连下狱的李白来说已经太迟了。

  当时负责“平叛”的不是别人,而是曾在天宝三载(744年)与李白杜甫同游梁宋之地的高适。永王战败被杀,李白锒铛入狱,不知道那时的李高二人是否有过对视,一个已经是威震一方的将军,而一个却成了落魄的阶下之囚,造化好生弄人。

  李白的朋友很多,所以在宋若思、崔涣等人的多番营救下,原本是死罪的李白逃出生天,改判流放夜郎。

  直到两年后的乾元二年(759年),疲累不堪的李白等到了大赦的消息,长久的颠沛流离让这位诗人的浪漫几近枯竭,但大赦就像是久旱逢甘霖般再度点燃了李白的豁达乐观,于是有了那首《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已经59岁的李白在生命最后的三年时间里,虽然没有了流刑的限制,但他的人生却不得不继续在奔走流离里度过,从江夏到洞庭,然后到宣城、再到金陵……最终因重病缠身只能去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生命最后的李白到底是病死还是醉死,已经无从得知。但后人在面对这位浪漫了一生的诗仙,实在不忍以凡人的死法为他的人生画上句号,于是坊间便有了一个完全符合李白的死法。

  那是唐代宗宝历元年(762年)的某一夜,62岁的李白在当涂江上泛舟饮酒,月光如银落在江面之上,江风吹着江上波纹荡漾。被醉意沁到骨子里的李白举杯对月,豪饮不绝,忽而看到月映江中,李白伸手捞月,尔后凡躯入江,月蜕而去。

  我想,如果可以选的话,李白一定爱死了这样的结局吧。

  没有庙堂纷争,没有江湖纠葛,有诗有酒有月光,那便足慰平生了。

标签: 李白 人生经历 混社会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

  • 评论列表